探訪|蘇瑞廣成功的三個“密鑰” |
謝立仁/文
從青絲到白發,歲月如流,改變的是時間,不變的是信念。在我們紡織行業中,有一批老紡織,他們是行業的脊梁,為這個行業奉獻,為這個行業獻身,他們是我們的楷模。
2023年5月14日,我來到河北省邢臺市寧晉縣,走近這樣一位老人。他已耄耋之年,仍然在一線奮斗不止。難以置信的,是他依然每天早晨騎著自行車,穿過熱鬧的馬路、夾雜在人流中、不緊不慢、一如既往地去上班。這人叫蘇瑞廣,一個執掌寧紡集團半個世紀的全國勞動模范、全國優秀黨務工作者、中國優秀企業家。
![]() 慶祝寧紡建廠50周年暨創業功臣表彰大會上,蘇瑞廣被授予邢臺市“經濟發展功臣”稱號
50年風風雨雨,50年光榮與夢想,50年輝煌與傳奇。星轉斗移,歲月更迭,歷經滄桑巨變,感受時代變遷。在歷史的浪潮中,他如拓荒牛,勤勤懇懇;他像不老松,挺拔堅毅。走進寧紡,走進這里的每一處地方,甚至角角落落,看到的、聽到的、接觸的,直至收獲的都是滿滿的正能量。
回憶起來,我在1998年就認識蘇瑞廣先生,至今25年了。那時,我在吉林化纖有限公司工作。和所有見過或認識蘇瑞廣的人印象相同相似,在中國紡織工業企業管理協會會上見面。他人謙和,口訥,見面滿臉寫著真誠。那時我所在的企業董事長付萬才曾是中共中央組織部表彰的優秀黨員領導干部,也是全國樹立的“從嚴治廠、科學管理”典型。蘇瑞廣在1999年6月來吉林化纖有限公司學習考察,我曾陪付萬才接待過,并參觀了工廠。記得他對我說,你們在經濟欠發達的省份,從名不見經傳的企業,發展為行業排頭兵,實屬不易。
![]() 慶祝寧紡建廠50周年暨創業功臣表彰大會上,蘇瑞廣將一面“百年寧紡”的旗幟傳遞給新一代寧紡人代表
其實,走進寧紡,我深深地感受到,不易的不僅是付萬才,還有蘇瑞廣。改革開放初期,蘇瑞廣帶領20幾個人,靠16臺自己組裝的1511型手換梭織布機,這樣的企業在當時全國也不在少數,尤其在沿海地區的江蘇、浙江、廣東省比比皆是。到了八十年代,經濟發達省份的紡織企業如雨后春筍般地涌現,與之相反,隨著社會進步,個別老的國有企業患上不適應癥,紛紛出局。寧紡集團地處的河北省紡織服裝總量在我們國家曾占據第八位。到八十年代中期,河北省的紡織萎縮,和寧紡相同相似的許多企業消失在人們視線,逆流而上的是蘇瑞廣領導的寧紡。他不氣餒、不信邪、不服輸,抓住機遇和挑戰,迎來新的生命周期。寧紡從上馬印染廠到燈芯絨面料一統天下,企業經濟效益年年翻番,成為全省乃至全國的一匹行業黑馬,成為中國紡織行業燈芯絨研發基地。1989年,河北省委、省政府派出調研組在寧紡專題調研,調研報告《縣辦企業一枝花》在《河北日報》一版刊發。此后,寧紡成為河北紡織學習榜樣,蘇瑞廣時年被評為全國勞動模范。
![]() 2021年3月17日,在中國國際紡織面料及輔料(春夏)博覽會上,蘇瑞廣陪同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孫瑞哲(右二)參觀寧紡集團展位
據悉,一起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參加會議的還有水稻之父袁隆平。2002年我到北京工作,在中國紡織工業協會(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前身)會刊《紡織信息周刊》(《紡織服裝周刊》前身)當記者,和蘇瑞廣接觸多了。我了解了一下,上世紀八十年代,在河北省,他與被喻為企業承包第一人馬勝利和滿負荷工作法張興讓等風云人物齊名。
隨著時代的變遷,一切在變,蘇瑞廣的位置沒變,艱苦奮斗的作風沒變,開拓進取的精神沒變。半個世紀領導企業的工作經歷,蘇瑞廣創造了三個奇跡,這三個奇跡也是寧紡發展的“密鑰”
奇跡1:
兢兢業業、忠于職守
第一個奇跡。他是中國紡織行業中年齡最大,堅持在一線工作時間最長的奇跡。據不完全統計,中國紡織行業有3.4萬個規模以上企業,我了解為黨工作69年的企業家鳳毛麟角。他是每天干滿八個小時的企業家,更是企業家的天花板。蘇瑞廣做事情,干工作,永不止步,身體力行。按照他的年齡和他的財富,可以養尊處優。然而,迄今為止,他仍是騎著自行車上下班。他說從二八式的大輪換成女式小輪子了,仍然保持著艱苦樸素的作風。2023年5月的一天,我敲開他家門,保姆正巧去參加孫女的生日宴。他自己炒個茄子絲,一個饅頭,就是一頓飯,吃的是津津有味,勤儉節約的傳統在他的身上可見一斑,這是多么的難能可貴??!自古至今,有很多很多的例證,人的欲望會在不知不覺中隨著財富的積累是在不斷變化的??墒?,在蘇瑞廣的身上卻是財富無論怎么變,內心的定力和良好的習慣沒有變。
艱苦奮斗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他堅持每天上班,堅持身體力行,堅持在一線。69年他依然兢兢業業、忠于職守,可謂是奇跡創造者的典范。
![]() 1989年9月,蘇瑞廣參加全國勞模表彰會時留影
奇跡2:
一身正氣,兩袖清風
第二個奇跡。他一身正氣,兩袖清風。他的企業由縣辦棉油廠的一個車間起步,到后來成為獨立的縣辦企業,直至走上股份制企業,企業變革反腐敗的牢籠始終不變,這是蘇瑞廣可持續發展的原動力。50年前建廠不到2萬元的資金到如今銷售收入達到20多億。企業發展過程中,他先后上了幾十個項目。尤其是近幾年的房地產項目,一個房地產項目就要蓋100多個公章。接觸上級機關的各類部門幾十個,不同人員、包括官員幾百人,層層審批。接觸過程中蘇瑞廣始終把持政治底線,不越雷池半步,不害人不害己,做什么事都是質量第一,誠信第一。盡管在當地房地產領域寧紡做的最大最好,但有連續五年房地產項目審批為零的記錄。有人很著急,暗示蘇瑞廣要想想“辦法”。蘇瑞廣深諳“辦法”的含義,用套路做敲門磚,這不是他做事的風格,更不是他做人的秉性?!叭螒{風吹雨打,我自巋然不動”。他的思想和理念秉承的是“人間正道是滄?!?,不能害人,也不能害己。堅持放棄所謂的“辦法”,不能腐,也不會腐。
寧紡發展50年歷程,遭遇過個別領導,有些還是主要領導下馬,沒有一個人貪腐與蘇瑞廣有染。他才是“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船”的那個人。寧紡得益于蘇瑞廣的品德和為人,這種守住底線,也是共產黨員必須要做到的起碼準則,不愧為經得住考驗的共產黨員。蘇瑞廣“兩袖清風”做得到位。他工作原則是做給大家看,規定班子成員的子女不能入廠。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招工很緊俏時,他堅持做到了。他自己的子女沒一個人在寧紡。改革開放企業改制后,他仍然堅持這么做,一直到現在。他的子女沒有一個人在工廠任職,他的子女中也沒有一人和工廠有關聯的生意和業務。他一直講,企業實行的是股份制,要為股東們負責,這是多么難能可貴的品德??!
![]() 年輕時期的蘇瑞廣在生產車間指導工人
在寧紡曾經隨機采訪過數十個人,有退休職工,也有在職職工,還有三代在寧紡生活的職工。偶然路遇一個叫張平雪的69歲退休工人,提起蘇瑞廣口口聲聲說這個人“沾”(當地方言“行”的意思)。她說她不識字,給我講真實故事。她1974年從村里到寧晉棉織廠上班,村里5人,當時蘇瑞廣任車間主任。她雖然肯干,1975年還是被精簡回了屈家莊。6月的一天,村里駛來了一輛很破的解放牌大卡車,車上跳下兩個人,是車間主任蘇瑞廣和司機,找她上班。到工廠上班是打破腦袋都要搶的事情,每月30元錢,15元交給村里買工分兒、分口糧,剩下15元工資收入。那時,中專生畢業27.5元/月。公社有兩個名額進縣棉織廠,她沒有門路,沒抱希望。蘇瑞廣拿著介紹信,“戴帽兒”給她一個。蘇瑞廣對公社負責人說,沒有她機器開不起來。
1975年她回棉織廠,在工人崗位干到退休。她欣喜地告訴我說老伴兒也在寧紡退休,兩個兒子還在染廠上班。她說這輩子遇見蘇瑞廣這位貴人值了,從村里走出農轉非了,又在寧紡分到房子了,退休工資夠用了,享受晚年啦!
從北河莊鎮翟村走岀來在寧紡干到退休的石榮菊晚年生活很安逸。1975年,她22歲,那年,在縣城當干部的爸爸給她繪出人生藍圖,找到大隊辦理農協工,到寧晉棉織廠報到,成為張平雪同伴。
一路走來時間都哪去了?老了,退休了,雖然兩兒子都不在寧紡上班,石榮菊還是決定在寧紡小區養老。她說,有三個孫子兩個孫女,都在寧紡小區上學,教學質量信得過,冬季供暖時間早大約半個月,春天供暖撤的遲,上學校方便,生活方便,干嘛不享受。廠里給她分的房子55平米,兒子又在寧紡新區買了一個100多平米的房子,兒媳婦在寧紡當工人。她說雖然自己患糖尿病,不重,不影響看管孫輩人。她說自己還經常到小區門口按摩室洗個腳,是為了預防末梢神經炎。談到蘇瑞廣,她有點小要求,寫書把“我”寫進去。她說,蘇瑞廣這樣的好老板難找呢?,F在,寧紡小區居住兩萬多人,所見所聞,眾口歸一,都說蘇瑞廣“沾”。
正如毛主席所說:“一個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不做壞事”。他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更是一個有利于人民的人。蘇瑞廣創造了行業的一個奇跡,只有兩?清風,才能一身正氣。如果說蘇瑞廣有個好的身體,堅持工作69年是一個奇跡。他兩袖清風,一身正氣,換來50年的企業持續不竭的發展,又是一個了不起的奇跡。
奇跡3:
打造學習型企業
第三個奇跡。他學習沒有“服務區”,學習向上者的奇跡。他領導的企業也是學習型的企業,這是他生存發展的第三個奇跡。一個企業的發展和壯大,要融入社會和外界變化,養成一輩子學習習慣,這是一個人的最大的受益,也是一個企業最大的受益??v觀寧紡半個世紀經歷,每一個階段都把學習作為企業管理第一要務來抓實抓好。
在學習中他堪稱楷模,在企業管理中,他學上海三槍針織有限公司的市場開拓經驗,學安徽華茂紡織有限公司的精細管理,學吉林化纖的從嚴管理科學發展,學無錫一棉股份有限公司的智慧化管理,開展全員學阿米巴模式,每一個階段的學習都能夠促使企業往前走一步。他是真學真做,他的學習效率在于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他是把雞蛋分放于不同籃子里的理論踐行者,企業多元化發展是他成功的秘籍。他不僅主業干得精,走高質量發展之路,也涉足行業以外的房地產和酒業。實際上管理是融會貫通的,決策都與他的學習有關,把雞蛋分放不同的籃子,讓企業可持續,成為企業長治久安永動機。
蘇瑞廣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
在企業文化建設中,他自編了100多萬字的學習資料。他的著名書籍《鞭加背》成為行業中企業管理的經典之作。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原會長杜鈺洲在寧紡集團建廠30周年時題詞:“征程步步有新天”,詮釋了蘇瑞廣三十年走過的足跡。
蘇瑞廣和他領導的寧紡,一路走過50年的披荊斬棘,篳路藍縷的發展歷程,造就了如今輝煌璀璨、基業不衰的寧紡集團,也造就了蘇瑞廣濃墨重彩寫春秋的華麗詩篇。新時代的中國紡織,科技、時尚、綠色引領。在此,衷心希望行業中涌現出更多的蘇瑞廣式的企業家,也衷心希望50年后的寧紡傳承蘇瑞廣的思想,站排頭,領潮頭,書傳奇! |
相關文章 |